景区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人文  >>通知公告
两皇帝圣谕赐山名
浏览次数:5314 来源:《狮岭史话》 字号:[ ]色调调节:

狮子山位于南京城西北角,紧挨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山之西隔江与浦口相望,山之东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京城,以南是蜿蜒数里的四望山,以北是象山、老虎山、幕府山。狮子山是南京长江天然屏障的中心地带。



狮子山高78.4米,周长2公里,占地14公顷。它难以与三山五岳的巍峨秀丽相比,但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从六朝开始就被历代帝王和兵家所重视。历史上的“温峤立庙战苏峻”(东晋)、“南梁战败北齐军”(梁)、“朱元璋智胜陈友谅”、“郑成功兵败狮子山”、“太平军破城立天京”、“解放军渡江占南京”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狮子山及其附近。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传世名句是狮子山的最好写照。狮子山原是无名小山,因有“吴樯晚眺,看隔江螺髻离离”的诗句,形容其似水上的一粒青螺或淑女头上的秀美发髻,因而有呼之“青螺山”的;又因山在建业城之北,也有叫“北山”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由北方首次渡过长江时,便瞄上了狮子山。据《建康志》载:“晋元帝初渡,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塞,以比北地卢龙寨(即今河北省长城线上的卢龙),故名”。司马睿短命,只活了47岁,但他亲赐的卢龙山的之名却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九个朝代,长达1000多年。元末明初,朱元璋“由僧而王,由王而帝”,并创立了沿袭200多年的大明王朝,但他始终忘不掉为他称帝奠定基础的卢龙山大败陈友谅之战,因而对卢龙山钟爱有加。在他立朝五年,经发兵四征、统一中原、夷狄半宁、偃兵息民后,想把京都应天(南京)建成“万国”之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到1374年,当时的应天城已有方圆50余里,面貌焕然一新。此时,朱元璋又想起了卢龙山,想在卢龙山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起到增光添彩,威镇四方的作用;起到登高望远,察奸料敌的作用;起到观赏古迹,一目盈怀的作用。为此,他在1374年春天,将建楼想法告之于群臣,并命群臣以“阅江楼”为命题撰写《楼记》。朱元璋自己率先亲撰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散文《阅江楼记》,并将沿用千年的“卢龙山”更名为“狮子山”。朱元璋对更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他开始说“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此节在解释号曰“卢龙山”的合理性。但作为封建帝皇自有其独特的思维,继而又说“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狮子的别名)之状”。意思是卢龙山一峰突兀,高耸入云,不管是从远处看还是近处瞧,其形状都象一只蹲着的狮子,这实际上是在阐明更名的理由。理由有了,于是他以帝皇的居高临下,“赐名为狮子山”。自此,狮子山名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