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明都“南京” |
|||||||||||
|
|||||||||||
明王朝是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 号令江淮、 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元朝重兵镇守的长江下游的滨江城市“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取“上应天意”之意,为“兴王之根本”。他在应天称吴王,建立政权,削平群雄,“西平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南靖闽广,北定中原”,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完成了建立封建王朝的过渡阶段,可以称帝立国了。关于大明王朝的都城选址事,朱元璋着实认真考证了一番:有人主张在关中建都,以为关中险固,乃金城天府之国;有人主张建在洛阳,以为洛阳地处全国中心,四方朝贡距离相等;有人主张建在开封,以为开封是宋朝旧都,漕运方便;也有人以为北平(元大都)宫室完备,建都可省营造费用;……朱元璋认为这些建议都不全面,都不能适应当前的局势。朱元璋的左右文武重臣,都是江淮子弟,对在帝乡建都很是钟情,他们认为:临濠(濠州)前有长江,后有淮水,地势险要,运输方便,可以建都。但是刘基坚决反对,以为临濠虽是帝乡,但穷乡僻壤,种种条件都不适宜建都,以至已经动工在建了六年的“中都城”不得不停工。权衡到最后,朱元璋终于下了决心:“应天”据形势之地,长江天堑,龙蟠虎踞,可以立国建都。
朱元璋为登皇帝位,命刘基等卜建宫室于钟山之阳,填筑燕雀湖为大内,即最终选定“今中山门内、中山东路南北两侧,东起东安门街,西止天津桥,南至大阳沟,北达金星桥, 占地约16平方公里”的这块宝地建帝王之宅。工程始于1366年,次年建成,初具规模。明皇宫经洪武8年和洪武25年的两次扩建, 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布局规整,设计对称,城分内外二重,外曰皇城,内曰宫城,合称皇宫。 公元1368年1月23日, 在钟山之阳备仪祭告天地,丞相百官和都民耆老拜贺舞蹈,连呼万岁三声,朱元璋即皇帝位。礼成,具皇帝卤簿仪仗导从,到太庙追尊四代祖父母、父母为皇帝皇后,再祭告社稷。宗教仪式都做完了,于是皇帝回新宫,服衮冕,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登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应天府为国都,诏称“南京”。 明初盛世70年,南京历“洪武”、 “建文”、 “永乐”三朝为全国政治中心54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 南京又为两京之一, 称“留都”200余年,给后世南京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