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人文  >>通知公告
南京天妃宫的前世今生
浏览次数:12763 来源:阅江楼 字号:[ ]色调调节:
出仪凤门右侧有一片明清大屋面宫庙式建筑群,东为天妃宫,西是静海寺,与紧邻的明城墙及狮子山上的阅江楼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同工异曲、相得益彰。


南京天妃宫原名龙江天妃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明成祖为褒扬天妃护佑所敕建。《明会典》记载:“天妃宫在龙江关,永乐五年(1407)建。”初成,名“天妃庙”。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之后,永乐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日,明成祖又在天妃宫中立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并下《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惟昭孝纯正圣妃林氏粹如灵惠,毓秀坤元,德配苍穹,功参玄造。江海之大,惟神所司,祐国庇民,夙彰显应。自朕临御以来,屡遣使诸番及馈运粮响,经涉水道,赖神之灵,保卫匡扶,飞飚翼送,神功导迎,倏忽感通,捷于影响。所以往来之际,悉得安康。神之功德,著在天壤。必有褒崇,以答灵贶。兹特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仍建庙于都城外,赐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爰遣人以牲礼庶羞致祭,惟神其鉴之。”

明皇不惜重金修建巍峨庄丽的天妃宫,其规模之大,全国为首,《郑和航海图》上也有其标志。根据明万历年间的《金陵玄观志》记载:“天妃宫东至仪凤门、西至静海寺、南至官街、北至凤城,周围墙垣计一百八十一丈余。有大山门三楹、二山门三楹、正殿三楹、两廊庑二十楹、穿堂三楹、后殿三楹、三清殿三楹、玉皇阁五楹、神馐馆五楹、碑亭一座、道院四房,计七十九间座。占地三十亩。”此外,另有公产祭田一百亩。

奈何岁月不留情,风雨侵薄,转眼百年,天妃宫日见斑驳。一天,南京守备刘琅前往天妃宫敬香,看见此状况,心生怜悯。因感圣恩之浩荡,悯前人之至意,于是罄竭囊资来修理宫庙。成国公朱辅、西宁侯宋恺、兵部尚书乔宇等听说后,为刘守备的精神所感动,都愿意出钱协力赞助。于是购置木材、雇工匠,将房屋倾败者扶正,残缺者修补,而一时焕然若新。此次维修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二月十九日动工,次年十月十九日竣工,历时整十个月。把天妃宫前后殿宇、房屋、廊庑、碑亭楼共七十九间座,包括周围内外墙垣,计一百八十一丈余,全部修葺一新。刘守备的功德让南都的妈祖信众钦佩不已,大才子黄谦作《天妃宫重修碑记》记载了这件事。



到了万历十二年(1584年),汤显祖被任命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掌管天妃宫。为龙江天妃宫办了一件大事,增置了祭田。他将宫中收藏的朝廷封赏、大臣及善男信女们捐赠给天妃妈祖的金银首饰变换纹银,增置田二顷二十亩(220亩),至此天妃宫的田产增至三百二十亩。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钱塘进士葛寅亮撰写的《金陵玄观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宫殿华峻,廊庑绘海中灵异,丹青满壁。玉皇阁高可见江,朱棂翠栋,与远近帆樯映色。宫后有裟罗树,亭亭于云,翠影如盖。”说明了南京天妃宫的恢宏气势。

此后大约经历了200年至清嘉庆年间,南京天妃宫又呈颓败状,清廷上元县筹款重修,江宁知府许兆椿有碑记载了这次重修事迹。《清·道光上元县志》载:“天妃宫,在仪凤门外,明永乐十四年敕建,命太常寺岁祀,宫殿华峻,廊庑绘海中灵异,玉皇阁高可见江。宫后有娑罗树,亭有明文皇御制碑。旧时,龙江经其下,今渐远。嘉庆年重修,知府许兆椿有碑。”清代嘉庆年间诗人周月溪有《赞天妃宫》一诗,诗中描绘:“卢龙峰下起珠宫,金碧楼台气象雄。海上自归天使后,至今谁不仰神功”。使人们从古诗中了解到在嘉庆年间南京天妃宫的模样依旧不减明朝当初气概,仍旧是“金碧楼台气象雄”。

龙江天妃宫最初被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南京之时,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崇信的是上帝,是自由、博爱的上帝,是战斗诛妖的上帝。太平军所到之处都要捣毁庙宇偶像,杀逐豪绅、地主、富农、和尚、道士,他们认为这些人多数是土地占有者或高利贷者。从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年)的8年时间里,太平军与清军在南京的包围和反包围战争中,城内外的寺庙、道观、宫院如栖霞寺、鸡鸣寺、灵谷寺、毗卢寺、报恩寺等均遭到严重的毁坏,有的被化为废墟。龙江天妃宫是众多遭毁寺庙中最早被毁的庙宇。



同治四年(1865年)即太平天国灭亡后的第二年,下关复建了救生局,从事抢救水上遇难船只,打捞、埋葬江面浮尸等工作。在这一时期,妈祖信徒们通过募捐重建了天妃宫,用于祭祀天妃,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年),南京连续遭受山洪暴发,江潮泛溢,恒寒多雨,夏天酷热异常等灾害。特别是光绪三十四年,夏淫雨,六月又酷旱,天妃宫又红火起来了。这年六月谷旦,商埠信士弟子到天妃宫献一联,其联云:“宝殿巍峨,都金相庄严,立念时民安物阜;天香飘缈,对玉容整肃,存神处海晏河清。”这说明了天妃宫不但存在,而且是“宝殿巍峨”,其规模就不知凡几了。

l925年,在江浙之战时,天妃宫又遭部分毁坏,毁坏的部分由外商盖了洋房,成为英、法、德商人的别墅,这里还有一家为洋人服务的酒馆,叫惠隆大酒店,因而这里的地名亦叫惠隆里。我国著名史学家郑鹤声先生在他编著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里记载:“1935年编者曾至下关仪凤门外访问,所见天妃宫乃又经重建,规模狭小,并改庙额为天后宫,旧日规模及宏丽景象,荡然无存”。

南京天妃宫第二次全部遭毁于1937年冬。那年“8·13”淞沪战争结束,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继续西犯,11月2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特派唐生智兼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率军保卫南京。狮子山是军事要地,天妃宫再次全部毁于战火之中,宫庙周围的外国商人的别墅和惠隆大酒店也全部化为灰烬。战争平息后,日本侵略者将这里划为军事区,由南向北盖起了几排木板房,作为日本军的下关兵站。门口有日军站岗,中国人从这里经过,既不敢朝庙里望,也不敢在这里慢步走,生怕遇到非祸。天后圣母大殿和惠隆大酒店的原址,亦盖起了东西向两排木板房,取名叫惠隆馆,实际上是慰安院。这里有日本、南朝鲜、台湾、东北以及我国其它地方的妇女,成为日本兵兽性发泄的工具,受到非人的污辱、欺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郑鹤声先生又一次来到下关天妃宫时,原址已另建板屋,为国民党宪兵第26团第2营营本部驻地,而移神像于附近小屋内,题额曰:“古天后宫”。仅永乐十四年所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之碑,尚巍然独存,孤峙于斜阳凄风之中。

南京解放后,由南京军区后勤部接管天妃宫原址板屋,并改为职工宿舍。7316工厂的孙其龙曾住进“古天后宫”,l960年他离开这座“古宫”,搬进新居,原破烂不堪的“古天后宫”被拆除,新盖了职工宿舍。至此,“天妃宫”也就真正荡然无存了,仅残留一座龙江天妃宫明皇立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天妃宫西侧和后院的宫墙外有一条小巷,毗邻静海寺,小巷以宫为名,曰:“天妃宫”。其北面连接朝月楼(巷名)。1950年将朝月楼(巷名)与天妃宫(巷名)合并,名天妃宫;1968年改为朝月楼。时有门牌3—117号。现原址为大观天地明文化一条街。

2005年,中央决定隆重举办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活动,下关区政府决定重建天妃宫,让妈祖的圣德重放光芒。如今新宫巍峨,占地约17000平方米,采用明代宫式建筑的型制和风格,主要由东西两轴线建筑院落组成。

其中西轴线为两进院落,设有天妃宫大殿及两侧配殿等;东轴线为单进院落,主要设有观音殿和东侧配殿。走进正门里面是一个小院,东厢房被辟为天妃宫办公用房。进入二门,可以看见院落中间立有一碑亭,亭中有明成祖朱棣“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碑亭正北是观音殿,正东是地藏殿,正西进入天妃主殿大院。南面照壁上“国泰民安”四个大字系著名书法家俞德明所书。照壁前有青铜质平安钟一口,高2米多,钟身上的铭文为323个字,象征着天妃是农历3月23日出生。天妃正殿为天妃宫主殿,东侧厢房为配殿,有玉皇殿、财神殿和药王殿。其规模远不如明代龙江天妃宫的恢宏气势,但也是宫殿华峻,已成为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祈求福祉之圣地。

分享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